Main Page | | English News | Reviews | Forum | US Price List | Facebook | History | Contact | Privacy | Site Map


Custom Search


Go Back   OCWorkbench | AMD ThreadRipper Review | Tech Investments forum > 中文區 > 其它硬件

其它硬件 儲存設備HDD, USB Flash Memory, CD/DVD/HDDVD/BlueRay

Click here to resend forum activation email
Lost your password, Request it here

Future MRT MAP has MOVED here. Click here.

SHARE


李一男

其它硬件


Reply
 
Thread Tools
  #1  
Old 25-01-2009, 06:30 PM
PMC Flash PMC Flash is offline
Rookie
 
Join Date: Sep 2008
Location: Guangzhou,China
Posts: 17
Potenza rep: 0
PMC Flash is on a distinguished road
Default 李一男

简介  出生年月:1970年


  籍贯:湖南


  毕业院校:原华中理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前身)


  经历:1985年,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1992年,就读硕士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李一男在华为实习。1993年6月从华中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正式加入华为。加入华为后,两天升任工程师,半个月后升任主任工程师,半年后升任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两年后被提拔为华为公司总工程师/中央研究部总裁,四年后(27岁)被任命为华为公司副总裁。


  2000年,李一男离开华为,在北京创建港湾网络。公司迅速发展后,成为华为的竞争对手。


  2006年6月,华为收购港湾网络,李一男回到华为,任首席电信科学家、副总裁。2007年12月,华为任命李一男为华为终端公司副总裁。


  2008年10月,加入百度,担任该公司首席技术官(CTO)。

李一男印象  在很多华为人的记忆里,1998年前的李一男是个集科学天才和处世弱智于一体的大男孩形象。当时,27岁的李一男已经是华为主管技术开发的副总裁。高强度的工作,加上长期缺乏体育锻炼,李一男又黑又瘦,戴着一副高度近视镜。技术出身的他说话总是直来直去,书生气十足,没有什么为人处世的概念。曾在华为研究院工作的一位员工说,李一男少年得志,很少对人假以颜色,对其他副总也是态度粗暴,和任正非很相像。这可能源于他的单纯,不知道去了解如何做人,或许压根是不屑于了解。但是,李一男对技术发展趋势,对产品走向具有惊人的敏感度和准确的把握能力。这是任正非曾经想将李一男作为接班人的重要原因。华为给李一男的舞台不可谓不大,李一男在华为不可谓不得志,不可谓不风光,可谓前景光明,前途无限。但是,李一男毅然决然辞职北上创业了。这里面固然有他想摆脱任正非的影子,自立门户的诱因。但是,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敏感地觉得,李一男的离开或许有更深层的原因。比如,人事关系原因。

[编辑本段]
出走华为


  2000年,李一男拿着从华为股权结算和分红的1000多万元设备北上北京,创办港湾网络公司。李一男的出走,任正非痛心不已。据知情人士描述,当年任与李之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上下级关系,而类似于师生或者父子的亲情,提起李时,任正非常感慨不已。另外,华为某高层证实,任正非由于自身脾气的关系,对已经担任常务副总裁的李一男非常粗暴。一旦做错什么事情,任正非说骂就骂,说踹就踹。情形就像一位脾气暴躁的父亲惩罚性格倔强的儿子,或者像过去的老司机训练学徒,由于师傅在旁而过于紧张,该向左打轮的时候打反了方向,老师傅不出声抬腿就是一脚。这种方式现在在驾校已经基本不存在了。但是,老师傅的心理却很有意思。他们由于技术好对人要求高,看得上的人才要求严,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而对于看不上的人,“根本懒得理他。”一位老师傅说。

[编辑本段]
自主创业


  李一男2000年离开华为在北京创办港湾网络公司时,带走了不少顶尖的研发和销售人员,这种暗渡陈仓的手段让华为损失惨重。任正非的心情从痛惜又转变为恼火。


  李一男创业后根本不见记者,遇人只谈对行业的看法,没再提过华为一个字。但是李一男丝毫不领任正非过去的“情谊”。他很清楚华为的优势,也更清楚华为的劣势。港湾公司由最初代理华为的产品到生产类似的产品,由代理商发展为华为的竞争对手。目前,在宽带IP产品领域,港湾网络市场占有率在7%-8%,而华为也不过10%-15%。二者已形成全面竞争。


  有人认为,李一男在技术开发上的眼光和任正非的“压强原则”早就存在深刻分歧。华为在移动通信领域犯过两个错误。一个是基于PHS技术的小灵通(无线市话)。第二个是被人称为“华为豪赌”的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但任正非并不后悔,始终在瑟瑟的“寒风”中咬牙等待3G牌照的发放。


  但是,李一男似乎更加重视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例如1998年,他接受《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


  记者问:现在大家都在谈第三代的问题,从市场的角度看,第三代对于国内厂商来说,机会是不是更大一些?


  李一男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们对移动通信看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品牌问题,品牌首先要体现在销售上。可以坦率地讲,如果中国的通信企业在第二代移动通信上不能有所作为,很难想象他们在第三代上会有什么大的作为。从市场的角度说,没有第二代的销售,你就不可能对移动通信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没有这样的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渠道,第三代的产品又靠什么推向市场。用户对你一点认识都没有,你怎样证明你的实力?所以我认为,国内企业没有第二代的发展,在第三代市场上是不会有大的进展的。从公司的发展讲,没有第二代产品产生的利润,怎么支撑第三代产品的开发?第三代开发的投资要远大于第二代。除资金外,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积累。没有第二代的开发怎么会凭空产生第三代的开发力量。任何一项技术都是一步步走过来的,要想跳过去是困难的。我们通过ETS积累了大量的开局经验,也积累了终端生产的经验,这些经验用在GSM的开发上,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好处,使得我们拥有更多的训练有素的工程师。任何人才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遵从循序渐进的规律。


  李一男在华为期间,对技术开发的思路和策略未必符合任正非的压强原则,也未必认可《华为基本法》中的所有内容。他出走时的行为,以及港湾与华为的竞争,都多少显示出他的“无情”。

[编辑本段]
回归华为


  2006年6月6日,港湾网络与华为联合宣布,就港湾网络转让部分资产、业务及部分人员给华为达成意向协议书并签署谅解备忘录。业内估计,随后的整合中,华为支付了近5000万美元的现金,及调拨了大量资产。


  之后,任正非在杭州会见了李一男等港湾管理层:我是受董事长委托而来的,是真诚欢迎你们回来的,如果我们都是真诚地对待这次握手,未来是能合作起来做大一点的事情的。不要看眼前,不要背负太多沉重的过去,要看未来、看发展。


  任正非将他们之间的矛盾归咎于风险投资,“当然真正始作俑者是西方的基金,这些基金在美国的IT泡沫破灭中惨败后,转向中国,以挖空华为,窃取华为积累的无形财富,来摆脱他们的困境。”


  任正非甚至于表示了歉意:这两年我们对你们的竞争力度是大了一些,对你们打击重了一些,这几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我们自己活下去,不竞争也无路可走,这就对不起你们了,为此表达歉意,希望你们谅解。任正非同时强调,“如果华为容不下你们,何以容天下,何以容得下其他小公司。” (华为员工曾透露:“如果在与港湾公司竞争项目时失败,将会受到处分,而输给其他公司则无事。。。。。我认为:或许任正非希望这样把他拉回来)


  2006年9月,李一男重新回到深圳坂田华为公司总部,出任“华为副总裁兼首席电信科学家”,工号:59056。2007年年末再次传出传闻,李一男将再度离开华为创业,创业的方向不再与华为主业有冲突,是电信设备测试仪器仪表领域。 不过,12月末,华为公司发出内部公告,任命李一男为华为终端公司副总裁。

[编辑本段]
加盟百度


  2008年10月6日,百度任命前华为公司副总裁、首席电信科学家李一男为该公司首席技术官(CTO),任命从即日起开始生效。


  百度董事会主席兼CEO李彦宏表示,李一男是中国自主创新科学技术领域的顶尖专家,在全球领先的技术公司拥有杰出管理经验,相信他的加盟将带领百度的产品技术团队攀上新的高峰。


  有接近华为与李一男的人士认为,作为技术天才的李一男,对通讯和IT行业有着非常敏锐的技术前瞻性。李一男离职华为加入百度,是华为收购港湾的一个很理想的结局。
Reply With Quote
Reply


Thread Tools

Posting Rules
You may not post new threads
You may not post replies
You may not post attachments
You may not edit your posts

vB code is On
Smilies are On
[IMG] code is On
HTML code is Off
Forum Jump


Mobile | Desktop

(C) Copyright OCWORKBENCH 1998-2018

All times are GMT +8. The time now is 10:28 PM.


Copyright OCWORKBENCH 1998-2017